随着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的深入推进,老莞城聚力“百千万工程”,焕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的步伐正不断前进,中兴路—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将脱胎换骨,而那些承载着“东莞记忆”的老店再次走到聚光灯下正规炒股配资,诉说着老莞城的沧海桑田。
穿过蜿蜒的小路,骑楼错落有致地分布,晨曦氤氲从骑楼洒落下来,坐落在维新路14号的维新食品店是街区里最老的一家店,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门店招牌,比老板年纪还大的钱篓,琳琅满目的副食品,趴在店门口懒洋洋晒太阳的猫,这是“老莞城”的味道。
店主罗锦涛今年94岁了,看起来很是硬朗,发根处的新发还是黑色,坐在店门口的红木椅上,手握茶杯,晒着暖暖的太阳,时而和家人、街坊聊聊天,时而静静地坐着。“现在店里主要是子女在经营,我每天就是来到店里坐坐。”罗锦涛说。
时光荏苒,罗锦涛已是这家老店、这座老城的老友。如今,他依旧坚守着这家副食店,为“东莞记忆”续写着生动注脚。
撰文:郑家琪何绮莹
策划:靳延明
从“走鬼档”到“购销部”
那个钱篓,大约用了60多年。
老旧的钱篓被放入数不清的散钱,它被一根同样很有“年代感”的红麻绳牵着,挂在店门口,只要抬手轻轻一拽,钱篓就降下来,便于收钱、找钱。老钱篓已经发黑,不知道被多少层胶布缠绕,正对铺门的一面贴了一层又一层的“大吉”金字红纸,满载美好愿景。对于罗锦涛来说,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收钱工具,而是一个老商户的身份标签。
罗锦涛是每天和老钱篓待在一起的老生意人,他已经经营这家副食店63年。
维新食品店的前身是合作副食商店,始于1961年,1980年后变更为莞城商业综合公司副食购销部。罗锦涛说,以前这一带是商贸交易集中地,集中了旧城密集度最高的批发门店,囊括日杂用品、粮油、药材、土特产等经营业态。20世纪80年代以后,这里绝大多数商铺改作糖酒、副食、厨具、杂货等批发,并开设了仓库。当时,这家购销部是莞城商业综合公司的总店,还有5家分店散落在莞城的不同角落。
罗锦涛正是当时购销部的店长。随着日复一日的经营,购销部生意火爆,“最旺的时候,年销售额超亿元的运河商场、惠州的商场都是来我们这里拿货的。”
当时购销部有三层,商品主要放在二三楼,为了确保客户的采购安全和便利,罗锦涛和员工采取分批进店采购的模式,每次只让三五个客户进店采购,一批一批来。
清晨,购销部的大门一开,客户纷至沓来,罗锦涛忙碌的一天开启,他和顾客聊着家长里短,介绍着商品,见证着莞城老街繁华的商业,从合作商店到个体经营户,罗锦涛做过员工,也当上了老板,一路摸爬滚打,这家店是罗锦涛始终坚守的落脚点。
“以前每星期一天的墟市是最旺的,振华路第一档的饮食店,卖饮料卖粥,从早忙到晚,做不停手。”罗锦涛说,15岁那年他就开始在振华路做起“走鬼档”,摆摊卖起香蕉、甘蔗、柑橘等农作物。他感慨:“我1958年进了副食品厂,之后经营购销部,在这里一待就是几十年。”
历经时代变迁,昔日繁华的旧城难见热闹,生意也大不如前,但罗锦涛依旧经营着这家店,罗锦涛说他很知足,没想过要发达,有一家店能赚两顿饭就可以了。
数十年如一日的一方小店,一世人生,罗锦涛依旧守在这儿。
做生意讲的是诚信
每天早上8点,店门打开,老钱篓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店内的副食品整齐摆放,附近的街坊邻居走过路过时,或是来买点粮油、饼干糖果,或是和“老世”聊聊天,骑单车经过店门口,也会招呼一声:“涛叔,早晨!”
涛叔是街坊邻里对罗锦涛的称呼。几十年来,罗锦涛和这家老店已经成为大家的老朋友。
走进店里,绕上一圈,门店并不大,但商品繁多,并按照种类分区摆放,手写的商品单价一一对应,沙茶王7元,豆豉6.5元,榄菜10元……所有价格一目了然。
“这家店在这里很久了,以前没有大商场,所以我们经常来这里买东西。现在虽然购物场所的选择多了,但还是喜欢在这里买东西。”莞城本地人刘女士表示,以前这里生意很火爆,每次来买东西都要排长队。“老世”为人老实、店里商品实惠、品种多,因为生意好,商品更新频率高,日期新鲜,深受附近街坊的青睐。
几十年来,这家门店一直没有扩张,1985年,罗锦涛的女儿罗丽兴到店里帮忙,1995年,罗锦涛的儿子罗润球接手了这家店,前几年开始用上移动支付,方便市民付款。如今,两代人共同经营着老店,孙子闲暇时过来搭把手,搬运重物。
谈及开店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,三人异口同声:诚信。
在采访过程中,罗锦涛多次提到:“做人要知足,切不可贪,唯有诚信方能留住顾客,生意才能做得长久。”说罢,罗润球在一旁补充道:“来这里买东西的顾客都没有讨价还价,我们不会弄虚作假,圆就是圆,扁就是扁,顾客从来不会说我们称不对。”
宁可失钱,不可失信。时至今日,维新食品店的毛利率依旧很低,罗润球介绍,“我们的毛利率都很低,税务部门来检查,看了我们的账本,都好奇我们的毛利率怎么这么低。”
而两代人还在继续将这些守店理念传承下去。罗润球表示,“现在,父亲还是每天都来店里坐着,就像‘监工’,时刻监督着我们兄妹两人做生意。”
城市的老友和生活的寄托

如果精神寄托具象化,那这家老店,就是罗锦涛的生活寄托。
挂着寓意平安幸福的“猪头肉”,贴上红纸金字大吉的老钱篓,罗锦涛至今每天都会在喝完早茶后来店里看看,一家人一起,与来来往往的顾客打交道,平静的日常却很温馨。
开门、摆货、卖货、关门……两代人接力、延续。
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老店背后,不仅是养家糊口的生意,还有无数人的生活,藏着东莞人在意的家庭温度和扎根乡土的理想,也寄托了老莞人的生活态度。或许每个人的追求不同,但有一家店在,日子就有牵挂。
罗锦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,一家店,一家人,店就是家,开门做生意就是人生。
街坊刘女士说:“希望涛叔身体健康,这家店继续开下去。”
在老城焕新的深入实施中,维新食品店门前的施工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道路被凿开,两边的店铺被挡板围了起来,首开区示范段预计2024年底竣工,涉及改造、整治建筑面积约8.6万平方米,老莞城即将改头换面,重焕新生。
对此,罗润球表示:“因为改造,门店的生意还是有影响的,门店围了起来,市民不方便过来买东西。但我们都很期待升级后的老莞城,希望这里能重新热闹起来。”
一座城市的迷人之处,不仅有它日新月异、光鲜亮丽的部分,也有那些看起来或许破旧、苍老,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,虽老态龙钟,但依旧光明地伫立在原地。于城、于人,罗锦涛像是一位故交、忘年交,将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故事娓娓道来。
“之前很多年轻人来打卡店里的老钱篓,拍照拍视频,我们一家人都很惊喜。”看到年轻人对老店的热情,罗锦涛语调高了一些,很是喜悦。
这家店还会开多久呢?罗润球说:“不知道啊正规炒股配资,做到自己干不动吧。”